斷惡修善,累積善業
我們一生或生生世世都應該保持溫暖,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斷惡。大家要有信心,斷惡之後就要修善。善是什麼?善就在點點滴滴,行善就是做利他的事情。生命不會空過,每一個善業都是儲蓄,都是無遺憾的,善業一定會被回饋。不儲蓄惡業,只儲蓄善業!大家學佛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為了更多的眾生。這就是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這是我們學佛人的基本方向。
這個世界離不開因果,所有的行為都需要自己負責。好的結果是善業帶來的,不好的結果是惡業的影響。大家要選擇走善的方向,避免承擔惡業帶來的負擔。點點滴滴的善行都會累積成福報,因果就是如此簡單又重要。善惡的選擇權在每個人手中,我們的未來由我們自己決定
學佛的過程需要認識心,心有三個層次:第一是『肉團心』,它是物質性的;第二是『攀緣心』,它追逐外境;第三是『靈靈覺覺的心』,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自性。這個心是不生不滅的,是我們的本來面目。肉體會隨著生老病死變化,但靈性是不滅的,這是我們修行需要抓住的核心。我們的身體和現象只是虛幻的表象,真正的自己是不生不滅的靈性。大家要透過禪修,反觀內心,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。人生如果只是為了自己活,那就沒有意義。只有利益他人,才會感受到價值與能量。如果我們的生命能夠在幫助眾生中找到方向,就不會覺得虛度時光。這種無私的願力,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巨大的能量。
靈性即生態:相依共存
靈性與生態是一體的。保護環境,就是保護我們內在的清淨。萬物皆有靈性,我們要以慈悲心關懷所有的生命。物種的存續關係到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,我們要讓每一個生命都能有存活的空間。生態的破壞其實是我們內心的無明反映出來的。我們需要用靈性之光去照亮自己的心,才能讓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和諧。慈悲心的培養要從身邊開始。可以從愛護動物做起,慢慢地把這份慈悲擴展到所有生命,這樣才能結善緣,化解對立。我們應該把一切眾生當作自己的父母,因為在無數的輪迴中,他們可能都曾是我們的父母。懷著感恩心對待眾生,才能真正體現慈悲的深度。感恩不僅是對父母,也是對整個生命的回饋。我們的存在本身,就是無數眾生成全的結果。在社會遇到很多境界時,忍耐不是妥協,而是為了化解對立,培養更深的慈悲心。學佛的過程,就是從錯覺走向覺悟的旅程。我們要認知到,所有的現象都是虛幻的。只有不執著於現象,才能看到實相,找到內在的清淨。清淨的心是一切智慧的根源,當我們能夠安住於不生不滅的本性時,所有的煩惱自然消散。皈依是一種內在的覺悟。我們要觀自性佛,認知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。透過不斷地念誦與修行,讓心回歸到本來的清淨與安定。皈依法、皈依僧,都是為了提醒我們回歸內在的自性。這條道路雖然不易,但充滿智慧與慈悲的力量。